衰老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想要健康老去,中年时期的健康基础非常重要。然而,英国《公共卫生》杂志刊发山东省立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联合研究发现,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衰老趋势并不理想,到晚年能达到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只有20%~30%,这意味着八成人没有健康老去。很多中年人未老先病没有健康老去,通俗讲就是未老先衰、未老先病。研究团队为了评估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老去的情况,提出健康老龄化的五个维度,分别为无疾病状态、有自理能力、认知正常、无抑郁和积极社交。研究人员对3043名45~59岁的中年人随访7年后发现,健康老龄化的比例为20%~30%。受访的中年人群认知和自理能力通常表现良好,但超八成人出现疾病、抑郁和社交问题。研究还发现,年龄较大、收入低、城市居民,成为健康老年人的可能性较低;学历较高、生活满意度高、自我报告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更有可能成为健康老年人。中年的疾病积累,到了老年常会酿成健康危机。刚退休的李女士,正打算开启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导致半边身体失去知觉。曾经在职场神采飞扬的她,如今需要家人寸步
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各类药物、补剂,却忽略了身边天然的良药——水果和蔬菜。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研究提醒,果蔬不仅是食物,更是预防和应对诸多健康问题的一剂良药。全球普遍没吃够研究团队负责人安德鲁·汉森教授表示,美国有73%的成年人和35%的儿童体重超标,饮食不健康是重要原因。统计显示,美国仅有10%的人果蔬摄入达到推荐量。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果蔬摄入过少是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估计造成约19%的胃肠道癌症,31%的缺血性心脏病和11%的中风。相反,足量摄入果蔬能有效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可能拯救170万人的生命。因此,研究团队呼吁政府建立“食物即药物”中心,开展相关试验,验证富含果蔬的饮食对改善胰岛素抵抗、认知功能等的效果;提高果蔬产量,以满足更多民众的膳食需求,并结合地域饮食特点,优先培育高营养密度、低升糖指数的作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几十年前,我国北方家庭的冬季餐桌上翻来覆去只有几种蔬菜,水果更是稀罕物。如今随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值得关注的健康日。这一天的传统习俗蕴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食粽是端午最常见的习俗。粽子主料糯米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之功,粽叶(箬竹叶/芦苇叶)性寒凉,能清热利湿。中医认为,端午湿热交蒸,湿邪容易蕴结中焦,影响脾胃运化,而“寒温搭配”的粽子可调和脾胃气机,帮助消化,防止上火。至于粽子的辅料,北方地区喜用红色食材,如红枣、红豆,这也有一定讲究。初夏气温升高,出汗增多,最易损耗心阳,红色对应的脏腑正是心脏,用红色食物可补益心阳。此外,端午时节暑湿偏重,最应顾护脾胃,大枣、红豆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南方地区的粽子辅料常用猪肉、鱼肉、蛋黄、虾肉等,这些食材皆有补益精气、温补阳气的功效。端午是一年之中阳气启旺之始,应注重保养阳气,因此吃粽子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精髓。但要注意的是,食粽要适量,尤其不宜冷食,否则容易消化不良。脾胃不太好的人群,在吃粽子时可喝点陈皮水,以消食化湿。端午挂菖蒲、佩香囊的驱除习俗也是有讲究的。端午时节湿热盛,蚊虫开始大量滋生,为了驱毒辟邪、预防蚊虫侵扰,民间出现了“以香避秽”
“现在卖不动了。”当归商户姜先生在安徽省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已经干了十几年,这两三年来,当归的价格一直在陆续上涨,从最初的每公斤几十元,涨到了如今的每公斤一二百元。随着当归价格的上涨,姜先生说,销量一直在下降。7月20日上午,一位批发商从姜先生处购买了十斤当归,“这是三天来的唯一一笔生意。”姜先生称。中药材价格暴涨,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夏季原本是中药材的销售淡季,多位业内人士反映,今年以来多种中药材价格暴涨,与疫情影响、自然灾害、低价减产甚至囤积居奇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过记者调查发现,7月以来,已经有部分中药材开始了价格回落。业内人士分析,中药材涨价是周期性的,高峰期已过,今后价格会逐渐“退热”。“十种中药有九种都涨价了”7月18日,因有知名专家坐诊,济南市市中区一家社区门诊内聚集了不少患者和家属。孙女士开了一些治疗慢性肺病的中药,她表示今年中药价格贵了。去年如果用医保,她的药是400多元,现在则需要花近600元。“我这一次是拿六服药,每服能喝两天。今年因为中药涨价,每个月大概要多花300块钱。”孙女士说。中国中药协会6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到,通过药通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很难避免,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每个人都要经历,掌握一些就诊小技巧,不仅能节约看病时间,还能提高诊断和治愈效率,尤其是看中医的时候。看中医最好早上去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源远流长。切脉(号脉)作为“四诊”之一,很有讲究。中医认为,脉为血府,医者可以通过切脉了解脉位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盛衰等情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海涛表示,早上空腹时诊脉,得到的信息比较准确。《黄帝内经》中记载:“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就是说,太阳升起时,阳气刚刚进入体内,夜晚的阴气渐渐退去,经过一晚休息,人体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有助于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反之,吃过饭后,胃肠道开始运动,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会使脉象发生变化,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如果做过某些活动再来号脉,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更会影响诊脉结果。“号脉最好在身体没有大活动下进行,一般来说,早晨睡醒后来看中医,脉象是最真实的。”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月5日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暑期中医药养生”专题发布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在发布会上介绍,暑期湿疹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皮肤容易出汗,让皮肤总是保持潮湿的状态,这时候就容易促进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同时有一些人的皮肤屏障比较弱,更容易诱发湿疹。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在古代叫作“湿疮”,它的发生和体内的湿热、风邪入侵、体气虚弱以及内外环境的失调都有关系。典型的症状包括皮肤的红斑、瘙痒、水疱、渗出、结痂等等。针对暑期的湿疹,除了要缓解皮肤的症状以外,更要注重调理体质,从根本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首先,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这是基础。每天要用温水温柔的清洗患处,避免用力搔抓,以防继发感染。由于湿热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所以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抗细菌或者抗真菌的外用药物,建议避免使用碱性强或者刺激性大的肥皂,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其次,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在饮食方面,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和海鲜等容
衰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的渐进过程。白发、皱纹、老花眼只是衰老最浅显的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内部正上演着一场场无声的变化。近期,法国索邦大学等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综述,提出衰老的十四大标志,绘制出完整的衰老生物学地图。衰老标志三次迭代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未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寻和探索。过去十余年间,老龄化研究领域不断经历变革,催生了以探究衰老生物学机制为核心的老年科学。而衰老标志的迭代升级,正是这门学科发展的核心脉络。2013年,《细胞》杂志发布第一版《衰老的标志》,首次系统性提出九大衰老标志——基因组不稳定、端粒损耗、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质稳态丧失、营养感应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和细胞间通讯改变,为老年科学搭建起理论框架。2023年,衰老标志迎来首次扩容,从9个扩展至12个。新增的巨自噬失能、慢性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组失调三大标志,深化了对衰老机制的理解,将视角从微观的细胞内部运作,拓展至细胞之间互动乃至整体器官功能层面。此次,研究团队再次更新衰老标志,加入细胞外基质变化、心理-社会隔离两大因素,不仅完善了衰
肠道“消化器官”的身份为人熟知,但实际它并非孤立工作,而是与其他器官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肠道-肠外器官轴”(即“肠-X轴”)网。位于网络中心的肠道堪称健康“中控台”,指挥着其他器官的健康运转。肠道,被低估的“健康枢纽”上述研究结论由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得出,并发表在知名期刊《iMeta》杂志上。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郑乐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过去,肠道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消化系统范畴内,聚焦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但近十年间,肠道菌群相关研究陆续实现重大突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到代谢性肥胖,再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个“细菌王国”的失衡或是驱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基础。基于此,包括郑乐民、刘星吟团队在内的国内九大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肠道与肠外九大系统及“沟通”机制,联合阐述“肠-X轴”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肠道成为“信息枢纽”,通过代谢、免疫、神经等“信号专线”,与九大系统串联出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肠-脑轴、肠-心轴、肠-肝轴、
科技日报--数字报 | 环球网_全球生活新门户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新浪财经_金融信息服务商 |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神彩保健中心
备案号:吉ICP备20250312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