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生病很难避免,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每个人都要经历,掌握一些就诊小技巧,不仅能节约看病时间,还能提高诊断和治愈效率,尤其是看中医的时候。看中医最好早上去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源远流长。切脉(号脉)作为“四诊”之一,很有讲究。中医认为,脉为血府,医者可以通过切脉了解脉位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盛衰等情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海涛表示,早上空腹时诊脉,得到的信息比较准确。《黄帝内经》中记载:“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就是说,太阳升起时,阳气刚刚进入体内,夜晚的阴气渐渐退去,经过一晚休息,人体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有助于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反之,吃过饭后,胃肠道开始运动,主管肠胃的神经开始兴奋,血液大量涌向这些部位,会使脉象发生变化,不能反映最客观的结果。如果做过某些活动再来号脉,这时血液大量涌向四肢肌肉,更会影响诊脉结果。“号脉最好在身体没有大活动下进行,一般来说,早晨睡醒后来看中医,脉象是最真实的。”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月5日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暑期中医药养生”专题发布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在发布会上介绍,暑期湿疹比较常见,主要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皮肤容易出汗,让皮肤总是保持潮湿的状态,这时候就容易促进细菌和真菌的繁殖。同时有一些人的皮肤屏障比较弱,更容易诱发湿疹。湿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在古代叫作“湿疮”,它的发生和体内的湿热、风邪入侵、体气虚弱以及内外环境的失调都有关系。典型的症状包括皮肤的红斑、瘙痒、水疱、渗出、结痂等等。针对暑期的湿疹,除了要缓解皮肤的症状以外,更要注重调理体质,从根本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首先,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这是基础。每天要用温水温柔的清洗患处,避免用力搔抓,以防继发感染。由于湿热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所以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抗细菌或者抗真菌的外用药物,建议避免使用碱性强或者刺激性大的肥皂,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其次,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在饮食方面,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和海鲜等容
衰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的渐进过程。白发、皱纹、老花眼只是衰老最浅显的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内部正上演着一场场无声的变化。近期,法国索邦大学等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综述,提出衰老的十四大标志,绘制出完整的衰老生物学地图。衰老标志三次迭代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未停止对“长生不老”的追寻和探索。过去十余年间,老龄化研究领域不断经历变革,催生了以探究衰老生物学机制为核心的老年科学。而衰老标志的迭代升级,正是这门学科发展的核心脉络。2013年,《细胞》杂志发布第一版《衰老的标志》,首次系统性提出九大衰老标志——基因组不稳定、端粒损耗、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质稳态丧失、营养感应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和细胞间通讯改变,为老年科学搭建起理论框架。2023年,衰老标志迎来首次扩容,从9个扩展至12个。新增的巨自噬失能、慢性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组失调三大标志,深化了对衰老机制的理解,将视角从微观的细胞内部运作,拓展至细胞之间互动乃至整体器官功能层面。此次,研究团队再次更新衰老标志,加入细胞外基质变化、心理-社会隔离两大因素,不仅完善了衰
肠道“消化器官”的身份为人熟知,但实际它并非孤立工作,而是与其他器官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肠道-肠外器官轴”(即“肠-X轴”)网。位于网络中心的肠道堪称健康“中控台”,指挥着其他器官的健康运转。肠道,被低估的“健康枢纽”上述研究结论由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联合得出,并发表在知名期刊《iMeta》杂志上。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郑乐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过去,肠道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消化系统范畴内,聚焦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但近十年间,肠道菌群相关研究陆续实现重大突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到代谢性肥胖,再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这个“细菌王国”的失衡或是驱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基础。基于此,包括郑乐民、刘星吟团队在内的国内九大科研团队系统梳理了肠道与肠外九大系统及“沟通”机制,联合阐述“肠-X轴”概念。在这个理论中,肠道成为“信息枢纽”,通过代谢、免疫、神经等“信号专线”,与九大系统串联出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肠-脑轴、肠-心轴、肠-肝轴、
在所有急症中,最凶险的莫过于心脏骤停。简单来说,就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如果几分钟内不能恢复,大脑等重要器官就会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近日,复旦大学团队在《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研究指出,心脏骤停虽凶险,但可防可控,如果能调整可改善的风险因素,能预防63%的心脏骤停事件。《生命时报》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陆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林杰,对20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教你如何保护心脏。饮食有质量1.多吃水产。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长期过量摄入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心脏骤停风险。陆浩表示,肉类可提供优质蛋白质,要吃但要控制总量,每天不超过120~200克,首选鱼肉,然后是禽类,最后是红肉。2.常喝牛奶。不少人因乳糖不耐受(喝了奶就腹泻)或不喜欢奶的味道,对其避而远之。但牛奶富含钙,还含有维生素D等促进钙吸收的因子,有助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奶及其制品,可以早餐喝杯牛奶,午饭加杯酸奶。不喜欢牛奶味道的人,试
“我不配做母亲,是我害了孩子。”医院里,张女士痛哭不已。张女士的儿子今年15岁,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学习之余经常在小区楼下打篮球。前两天儿子打完篮球后,回来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大杯水也没问是什么就喝了下去,喝完之后他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症状。张女士原来在厨房做饭,听到动静后跑过来看到孩子整个人摇摇欲坠,口中不断有呕吐物喷出,马上就要站不稳摔倒在地上。吓得张女士赶紧跑过去扶住孩子,忙问孩子怎么了怎么了,但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随后孩子被送往医院急诊,被诊断为中毒性脑病,在短短的一个小时时间里,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整个人都蜷缩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当医生问张女士孩子在发病前是否有吃什么时,张女士努力回想了下,好像儿子喝了她泡来降火的山豆根水。医生忙问泡了多少量,她说她前几次泡一点觉得效果不好,这次多抓了两把下去,至少有30g的量。听完张女士的话,医生心中大概有了数,怎么能滥用中药呢!常人喝6g以上的山豆根水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而张女士儿子喝了一大杯大剂量的山豆根水,这才引起了中毒症状。张女士知道真相后痛苦不已,自己的一个小疏忽竟然害了孩子一
科技日报--数字报 | 环球网_全球生活新门户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新浪财经_金融信息服务商 |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神彩保健中心
备案号:吉ICP备2025031240号-1